新闻资讯
来源:宣传司
发布日期:2020-12-15
时 间:2020年12月15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李大川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格桑玉珍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
顾莹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闫文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高明宇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巡礼十三五·迈向全民健康这五年”专题新闻发布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西藏、新疆工作放在整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大局中通盘考虑。“十三五”期间,在中组部牵头下,国家卫生健康委每年安排全国三级医院900余名专家支援西藏、新疆和兵团的16所医疗人才“组团式”受援医院和106个贫困县的县级医疗机构,变“单兵突击”为“集团作战”,变“输血供氧”为“造血制氧”,将先进诊疗技术和优秀管理理念“带着泥土”移栽到当地,为受援地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共同努力,西藏和新疆群众的健康水平显著改善。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请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先生;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主任格桑玉珍女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顾莹苏女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闫文浩先生;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高明宇先生。我们今天还请到了两位嘉宾在台下就座,他们分别是:日喀则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上海市第六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万兴旺先生;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广东省第五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林天歆先生。请他们来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工作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县医院工作情况,并回答媒体提出的问题。
首先请李大川副局长来介绍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与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西藏、新疆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的有关情况。
李大川:
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西藏、新疆贫困县县医院工作是落实中央有关西藏、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部署,加强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助力健康扶贫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经过五年多努力,现在西藏、新疆的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这些关键指标都显著改善,两地人均平均期望寿命分别提高到70.6岁、74.4岁,当地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程度不断提高。实践证明,组团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成效是深层次、历史性的,当地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在医疗资源总量上,“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两地用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包括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健康扶贫、疫情防控等多个领域。五年来,16所组团受援医院新开设专科288个,增设床位4390张,新购置了CT、磁共振、PET-CT等大型医疗设备1168台。拉萨、日喀则和山南市人民医院等一批新建大型、综合性医院拔地而起。
在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上,组团受援医院实施“以院包科”和“五大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县级医疗机构实行“地市包县”,即整合支援方地市整体医疗力量来支持受援县一个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同时按照“四个一”原则,就是帮助当地“解决一个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以量变积累换来质变提升。截至目前,西藏有400多种较大疾病不需要离开自治区,大多数中病在地市就能得到解决。2189项县域新技术新项目在县级医院逐步推广实施。新疆急危重症基本不出自治区,重病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救治,而且效果较好。全疆50%的县医院能够开展以前不能开展的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内镜治疗等复杂手术,两地群众常见病、慢性病得到很好的解决。
目前,16所组团受援医院全部通过三级医院评审,103个贫困县的县级医疗机构通过二级医院评审,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李大川:
在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上,16所组团受援医院中有9所医院建成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本土化”。五年来,援藏专家帮带847个医疗团队、2493名本地医务人员,培养地市级以上医院医疗骨干1927名、县级医院医疗骨干2302名,1187名医生职称得到晋升;“打包移植”内地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1143项,共同攻关技术难题1520个,填补和刷新医疗技术空白1661项;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929项。援疆专家与1368名学员签订培养计划,举办各类讲座3000场次,培训地县医务人员9万余人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470项,填补当地技术空白640项,带领和帮助当地人才申请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09个,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3篇。
今年年初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参与组团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的医务人员“白衣执甲”、坚守岗位,悉心指导受援医院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种处置工作,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发热门诊改造,隔离病房设置,以及应急演练等工作。援疆人员还主动参与到乌鲁木齐和喀什地区的聚集性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强有力的战“疫”工作队和突击队作用,做到了支援、战“疫”两手抓、两不误,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卫对口支援成果作出了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治藏治疆方略科学内涵,优化统筹资源配置,丰富充实支援内容,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把党中央关于西藏、新疆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西藏、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为全面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米锋:
谢谢。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围绕今天的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央视新闻记者:
我们想知道在西藏、新疆开展“组团式”支援主要的考虑是什么?另外,相对于其他的支援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哪些特点?谢谢。
李大川:
感谢你的提问。西藏和新疆是我国西部边陲的重要门户和屏障,两地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和新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上强调要搞好对口支援工作,要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能共享祖国繁荣发展成果,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强调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大力推动医疗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疆治藏方略,破解西藏、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窘境,同时创新对口支援方式,切实解决缺医少药“本源”问题。2015年,中央组织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常抓在手。与传统对口支援相比,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初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是“六个一”:
第一,一个基本原则。确定“合理、可实现、可持续、可评价”作为工作原则。
第二,一个明确目标。即“两降一升三不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到2020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自治区、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
第三,一支过硬队伍。从支援地区选派党性作风过硬、医疗技术精湛、管理素质出色的专家,同时也优化配置专业、职称、年龄等,形成开放性医疗技术和管理团队。
第四,一个良好机制。国家层面负责指导协调和考核评价,省级层面负责组织落实和推动改革,地市级层面与受援单位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
第五,一个重点突破。接受双方精准发力,实施“以院包科”“师带徒”,打造符合医院发展和当地实际医疗需求的重点科室和重点专业,通过科室和专业的突破,解决当地医疗资源总量扩容问题,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转变。
第六,一份责任担当。组团支援专家讲政治、顾大局,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贴心的服务和当地医务人员共同不畏艰苦、不怕困难,为实现西藏、新疆的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谢谢。
米锋:
谢谢,请继续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任务非常繁重,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非常重要的一环,请问在“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在健康扶贫方面开展了哪些惠及高原群众的措施?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格桑玉珍:
谢谢这位记者。我们西藏“十三五”以来通过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首先我们做的是精准识别,通过我们这个系统,对农牧民群众全员进行筛查,筛查出以后,最后因病致贫情况的人数是达到63394名,就是首先搞清楚我们健康扶贫的对象有这么多,然后进行精准施策。通过深入开展“三个一批”的救治和保障的制度模式,首先对得了重病可以做手术的人数有5519名大病患者做到了专项救治。另外,针对得了慢病的,长期进行健康管理的病人,总共有42813名,接受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1805名重病患者实现了兜底保障。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三个一批来进行精准施策,一个都没落下。
我们按照健康扶贫的要求,实现了群众有地方看病,城市医疗机构是健全的,主要问题在乡村这块。通过健康扶贫这个举措,进一步加强了乡村医疗机构的建设,现在消除了空白点,全部健全,特别是村一级,每个村都有2名医生,乡一级这几年招收医务人员这块,各级政府加大了招收力度,机构里面的医务人员也不断地充实。我们在做到有医生看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怎么提升能力,一方面是充实基层的力量,同时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开展了万名医师下基层活动,既有对口省市帮扶我们各县,同时自治区的三级医院、“1+7”医院也到高海拔的乡镇去帮扶,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现在全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了9000余名,比2016年增长了34%。有3000多名医务人员下沉到基层,这是我们采取的一个措施。
另外,我们结合西藏的区域特点,因为地广人稀,服务半径大,对此我们采取了巡回诊疗的方式,组建了635个 “县+乡村”的模式,入户健康服务,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每个乡镇通过援藏资金、当地资金,全部配备了巡回诊疗车,更好的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
通过这么多的举措,让老百姓得到了很好的医疗服务。去年年底, 6万多名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清零工作,到目前为止,有这样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我们动态清零也完成的非常好。谢谢。
中新社记者:
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卫健委拍摄了“对话40年——致敬伟大改革”,其中有一集专门讲述了新疆医疗卫生水平提升的情况,也提到了离不开组团式援疆工作。能否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组团式援疆如何提升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谢谢。
顾莹苏:
谢谢您的提问。2016年4月,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卫生计生委等部委的组织协调和大力支持下,启动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四年多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展现了强大的带动助推作用,实现了快速发展,通过以院包科、师带徒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各受援医院学科建设快速发展,诊疗水平明显增强,医院综合实力有效提升,各受援医院正迈向“强三甲”和向基层辐射的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各支援新疆省市累计选派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四批777人,2020年达到147人,受援医院累计选聘首席专家54名,“师带徒”人数1368人,建立了28个院士、名医专家工作室,建成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专科81个,新建科室52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470项,带领和帮助我们本地人才申请到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09个,指导发表SCI论著50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3篇。据统计,新疆的8所受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9年的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分别较2016年的年份增长22.6%、26.1%、53.4%,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由85.92%上升至95.68%,转诊率由2016年34.82%下降至11.21%,死亡率由0.73%下降至0.51%。举办各类讲座2999场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开展义诊活动882场次,受益群众达到9.33万人。广大援疆干部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奉献了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使新疆各族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这让我们永远会铭记在心。谢谢。
环球时报记者:
党中央确定兵团向南发展,也是兵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请问兵团卫生健康向南发展有什么具体措施?对口帮扶支援工作在加快推进南疆师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谢谢。
闫文浩:
感谢您对兵团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兵团向南发展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战略方针,兵团党委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兵团南疆四个师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系统坚定扶持政策“南倾”,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一个特殊的组织,一共下辖14个师,分布在新疆的16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具体到南疆,我们有4个师,也就是1师、2师、3师和14师,这四个师在南疆区域。
如何做好南疆医疗卫生健康工作,我们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抓好内功上下功夫。二是在用好外力上做努力。从兵团卫生健康系统来说,在政策、人才、资金上,这几年不断加大对南疆四个师市的支持力度,选定了14家能力较强的北疆医院,援助南疆四个师的19个团场医院,团场医院还到了县级医院的程度,主要是对他们医疗技术水平给予提升。同时,在“十三五”期间,我们投资了6.9个亿来支持南疆师团医疗卫生的基础建设,在整个“十三五”期间,我们在南疆新建了10个疾控中心,2个血站,2家师医院,2家传染病院和12个团场医院,这是在我们自身努力做好内功的情况下。
第二个方面很关键,就是利用好援疆的资源。南疆四个师市分别是浙江对的1师、河北对的2师、广东对的3师和北京对的14师,这也是我们在探索的一个组团式援疆方式,包括采取了一些柔性援疆,包括信息化的援疆,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打造重点专科和学科。在整个对口援疆工作支持下,南疆四个师市的医疗卫生体系在不断完善,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兵团南疆各族职工群众的健康水平,还有健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提升的。医疗卫生援疆已经成为破解兵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难题的一剂良方,它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是十分显著的。借此机会,感谢中组部、感谢国家卫健委,包括对口13个省市,北京、浙江、江苏、湖北等对我们兵团卫生健康事业的帮助和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按照我们兵团党委的决策部署,以千难万难也要向南发展的担当和使命做好我们兵团南疆卫生事业的发展。谢谢。
健康时报记者: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为彻底消除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请问新疆是如何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的?谢谢。
顾莹苏:
感谢您对新疆健康扶贫工作的关心。自2016年以来,根据国家的相关精神,凝聚国家医疗队、军队卫生援疆和自治区三级医院各方帮扶力量,全面实行托管式和组团式帮扶。自治区组织25家三级医院组派37支支援队伍,以托管式的模式对全区32个贫困县县级人民医院和5个中医类医院开展帮扶。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选派的18所军队医院以组团式医疗人才援疆模式,对我区24所贫困县县级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派内地省市20家三级中医医院19支支援队伍,以组团式医疗人才援疆模式,对我区19所贫困县县级中医类医院开展帮扶。国家军队和自治区等各方帮扶队伍采取每年为受援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的形式,累计派驻医务人员2400余人次,帮助受援医院完善相关制度1246项,建立规范诊疗服务流程1116条,帮助受援县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41项,组织培训1124场次,开展教学查房1614次,帮助受援县医院诊疗患者99.73万余人次,区域内重点疾病患者外转率较帮扶前降低10.12%。通过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新疆50%以上的县医院已经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手术,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谢谢。
中国卫生杂志记者:
刚才李局长介绍了“十三五”时期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的全国面上的成就,这和内地省份的支援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据我们了解,辽宁支援的是新疆塔城,所以我们想问一下,“十三五”时期辽宁对塔城的支援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谢谢。
高明宇:
感谢您对辽宁医疗援疆工作的关注。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辽宁省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纳入全省的重点工作任务,在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方面,“十三五”时期,辽宁省投入医疗卫生领域援疆资金5.02亿元,支持塔城地区新建门诊和住院楼7万余平,乡村医疗卫生设施3万余平。基本配齐医疗器械,完成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改造。塔城地区医院成功的晋升为三甲医院,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转诊率明显降低,各族群众就医的获得感明显提升。
在人才和技术帮扶方面,“十三五”时期辽宁省累计选派400余名医疗卫生专家支援塔城地区各级医疗机构,成功打造重点学科50余个,填补医疗技术空白250余项。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级科研课题近30项,辽宁省累计接收3300名塔城地区骨干医生赴辽参加培训和挂职。培养医疗高校毕业生249人,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医疗人才队伍。辽宁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20余万人次,开展手术9000余例,抢救危重病人7000余人次。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作用凸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辐射下沉,组织巡诊义诊活动1000余场次,受益群众近15万人次。辽宁省省级专科联盟医院在线服务已联通至塔城地区,中国医科大学线上培训平台面向塔城地区医院免费开放,辽宁医疗专家受到塔城地区各族群众的广泛赞誉,增进了辽塔两地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谢谢。
中国院长杂志记者:
广东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对口支援喀什地区,受援单位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常说医疗援疆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请问广东是怎样实现这一目标的?谢谢。
林天歆:
谢谢您的提问。2016年中组部国家卫健委提出了组团式援疆、医疗援疆,广东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帮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经过派出和受援双方的共同努力,医院排名已经从全疆的第14位、地州级的第7位,攀升到全疆第3位、地州级第1位。我们通过“刚性+柔性+志愿者+中山大学增派”的“四位一体”模式,2016年以来已经选派了700多位人才进疆援助,再加上近6个亿资金的援助,为受援医院的各项工作,尤其是人才培养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院包科”方面,我们坚持“需求精准,专业对口”的原则,由专业最强的后方医院支持对口的科室,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通过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帮扶了影像中心,已经培养出1名国务院特贴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通过团队带团队支援下的心脏外科,年手术量超过800台,居全疆第三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常年对口支援的神经内科,脑卒中神经介入救治能力排名达到全国第58名,并且今年获批了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在这个基础上,中山大学创新性的提出“院包学科群”的方法,指定中山肿瘤、中山医院、中山三院三家附属医院对口帮扶降低喀什地区外出转诊排名前三的肿瘤、心血管、传染性疾病。多措并举下,这三大疾病的转诊率已经较同期下降超过70%,可以说,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关于“师带徒”,我们创新推行研究生组团式医疗援疆,2020年中山大学为17位援疆专家特派了67名研究生组团进疆开展为期一年的轮科学习,并针对喀什地区的重大特色疾病进行科学研究,以此来带动本地医务人员的学习和成长。在广东长期的帮扶下,喀什医院成为南疆首家三甲医院,获得了自治区首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今年疫情以来,我们敢于担当,成为新疆4所新冠疫情救治医院之一,南疆唯一的定点医院。我们的抗疫工作获得了孙春兰副总理的高度肯定,并获评南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南疆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看好病,还将辐射“一带一路”,服务国家的健康外交战略。
谢谢大家。
红星新闻记者: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实施以来,内地7个省市选派多批队伍支援西藏,并且由“单兵突击”变为“集团作战”,能否具体介绍一下“集团作战”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谢谢。
格桑玉珍:
谢谢这位记者的问题。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西藏医疗卫生事业,2015年7月,中央组织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五年来,8家牵头单位,65家支援医院,共选派了五批1004名医疗专家进藏。在援藏医生及本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区“1+7”医院在等级创建、人才培养、科室建设、医院管理、远程诊疗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7”医院(西藏自治区和7个地市人民医院,我们简称“1+7”医院)。
一是在重点科室上进行了强化。我们通过组团式援藏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着力建强了西藏高发疾病的重点科室,大力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的体系建设,重点提升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成果非常显著。
二是提升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帮扶措施,过去是零散的选派,到现在是团队的帮扶,现在以院包科的形式,加强弥补西藏医疗资源的短板,填补了医疗技术空白。通过打包移植,支援医院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1143项,共同攻关技术难题1520个,填补刷新区域内医疗技术空白1661项,在创建三级医院工作基础上(六个地市已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不断强化内涵的建设。
三是不断规范医院的管理。按照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的人事、薪酬、管理运行等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提升运行效率和发展的质量。通过现代化的管理,调动了地方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全力培养本地人才。通过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提升临床技能和业务的水平。帮带了847个医疗团队,2493名本地医务人员。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帮扶医院和个人都参与了西藏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和救治工作,指导我们西藏各医疗机构做好各方面的预案、制度和预检分诊流程,开展演练和培训,实地指导帮助当地医务人员怎么样更好的做好疫情防控。同时,通过后方的远程会诊,形成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这当中,援藏医疗团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通过“组团式”援藏,得到了全方位的进步和质的飞跃。谢谢。2020-12-15 11:51:48
健康报记者:
请问闫文浩主任,刚才您提到浙江省对口支援的是兵团医师,请问在“十三五”期间,浙江省通过对口支援,对提升当地卫生健康的获得感、幸福感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闫文浩:
谢谢您的提问。刚才我介绍了兵团一师是我们兵团唯一一家接受组团式援助的三级医院,这是浙江对口支援这块的。从2016年4月份开始,浙江大学的6所附属医院采取以“院包科”的形式,对兵团一师医院进行援助,这其实是一种“带土移植”,加强团队力量。从这方面来说,给我们带来的获益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从援疆开展以来,在医院里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309项,其中有67项技术填补了南疆和地区空白。另外,在兵团南疆首次进行了体外心肺复苏术、体外模肺氧合等技术。同时也打造了急诊科、病理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等一批南疆乃至疆内知名的重点专科,特别是兵团一师病理科达到了新疆地区前三的水平。整个帮扶延伸至库车、沙雅、1-6团等20余家医院,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教、研能力。
二是帮我们带出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加大了对卫生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口帮扶,“团队带团队”“师带徒”“专家带骨干”为兵团一师医院培养了20多位业务骨干。另外,帮扶筹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已经连续招收助培医生100多名。这个数量在内地来说可能很少,但是在南疆,特别是兵团来说,能有一个国家级的助培基地,而且能招收这么多助培生已经实属不易了。
三是给我们兵团南疆各族干部群众带来了卫生健康实惠。组团式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援疆医生开展各类健康宣教、巡回义诊350余次,受众群众1万余人次。兵团一师医院门急诊较援疆前增长了14%,收治住院患者增长了15.2%,手术量也增长了69.3%,三级手术增长了132.3%,四级手术增长了104%。
综上所述,组团式援疆为兵团南疆各级干部群众带去了福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一致好评。下一步,我们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进一步在拓展领域、创新模式、丰富内涵上下功夫,把我们兵团一师医院打造成为兵团南疆区域的医疗高地和人才培养摇篮,为兵团南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谢谢。
中国家庭报记者:
上海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帮扶的是日喀则市,这将上海的哪些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了日喀则?又为雪域高原带来了哪些改变?谢谢。
万兴旺:
谢谢您对上海医疗援藏工作的关注。2015年8月以来,上海启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对口支援日喀则以来,日喀则医疗卫生的变化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通过人才传帮带,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伍已经基本形成。用日喀则老百姓的话来讲,原来不能开展的新技术,现在开展起来了;原来无法诊断的疾病,现在能够明确诊疗了;群众原来不敢在市里看的病,现在敢来看了;原来不敢在市里做的手术,现在敢在市里医院做了。目前患者的转院率显著下降,用数据来讲,上海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126名专家结队帮扶带教了334名本地的业务骨干。从开展的技术来讲,我们目前带教680项新技术已经有314项本地的医务骨干都消化吸收并可独立开展。在县区人民医院能力帮扶方面,市人民医院和上海的专家有357人次下到县区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同时,我们招收和接收了412名县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到市人民医院进修。
二是医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高地基本建成。通过持续的投入,目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诊疗设备都达到了目前行业主流配置,像现在128排CT、3.0T核磁共振、百级层流手术室,还有很多先进的设备。上海-日喀则临床医学中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硬件配置已超过上海绝大多数的三甲医院。我们目前成功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西藏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和实训基地。就在4天前,国家卫健委公布了第三批住院医师规培基地,我们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目前是西藏自治区在地市级层面,唯一一家从全科医学转成综合性专科的规培基地,这为我们接下来培养更多、范围更广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目前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引导医务人员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及时和均质化的医疗服务。目前医务人员的执业资质显著改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在诊疗疑难杂症和高难度手术的定位更加强化。
四是远程诊疗服务已经从常态的临床应用拓展至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培训。目前建成的远程影像、心电、超声网络已连至上海后方医院和18县区的人民医院,目前这些远程诊疗都是常态开展的。借助建好的远程诊疗设备,结合现在常态开展的远程会议,在上海市卫健委的协调下,我们把上海最优质的学术交流资源免费提供到日喀则,现在上海市医学会的东方之声学术论坛和继续教育平台、上海市医院协会所有的论坛以及上海市护理学会的资源,都免费提供到日喀则。
五是注重内涵发展,推动县区医院等级创建。我们组织了19批次的上海专家和本地医务骨干到县区人民医院,为他们全方位“体检”和辅导,带动了桑珠孜区等15家县级医院建成二级医院。上海五年的组团式医疗援藏,已经让老百姓享受到不出日喀则就可以享受和上海同等的医疗服务。谢谢。
米锋:
时间关系,最后再提问两个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
辽宁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支援的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那曲,请问辽宁在全国海拔最高地区创造了什么样的高水平成果?谢谢。
高明宇:
感谢您对辽宁医疗援藏工作的关注。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辽宁省选派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82人次到达全国最高的地级市,海拔4500米的那曲工作。期间,援受双方密切配合、高效推进、亮点频现。
一是成功创建海拔最高的三甲医院。2018年,那曲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甲医院创批验收,医院现有29个临床一级科室,今年截至11月底,门急诊量9.5万人次,住院量7659人次,真正实现了藏民大中小病就近治疗的跨越性的飞跃。
二是迅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辽宁82名援藏队员一半以上拥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开展宫颈癌根治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等240余项新技术。建立“那曲市高原医学研究院”,82名援藏专家与那曲市人民医院143名骨干业务力量结队组成“一对一”、“一对多”的帮带关系,快速提升了受援医院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三是保障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辽宁“组团式”医疗队迅速充实到那曲的各防控小组,积极筹措防控物资,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及诊疗培训。那曲市人民医院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每天检测80-100人,检测的结果在6小时之内就能够出结果,有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是那曲血站填补历史空白。除了“组团式”援藏专家外,辽宁也派出血站专家到那曲市中心医院血站,帮助核酸实验室的建设。开展全血制备成分血、红细胞冰冻技术等培训,那曲血站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能够独立开展核酸检测的市级中心血站,改变了以往大型手术缺血需要跨区域紧急调血或者只能异地手术的局面。谢谢。2020-12-15 11:58:23
新华社记者: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建议,刚刚李局长介绍了“十三五”期间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请问进入“十四五”之后,国家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的整体工作安排上还有哪些考虑?谢谢。2020-12-15 11:58:49
李大川:
谢谢您的提问。这段时间我们和援疆、援藏的各个省市正在思考“十四五”期间怎么在“十三五”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刚才我向大家通报“十三五”期间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和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西藏、新疆贫困县县级医院取得的成绩,但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必须面对未来,面对人民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做更多的工作。
下一步,“十四五”期间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考虑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找准定位。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援助,通过组团支援方式,援助当地医疗卫生健康水平能力提高。第二个是服务,应对当地医疗救治需要,支援专家指导当地提供医疗服务,直接提供医院管理,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第三个是示范,援助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日常工作展示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当地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科学制定工作规划。结合当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治疆治藏的工作方略,同时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做好援受双方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做好更多人才的组织和安排,以达到整体卫生健康工作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效果。
三是巩固发展典型经验。要把“十三五”期间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以院包科”“首席专家制”“师带徒”等巩固发展起来,将刚性帮扶和柔性援助结合起来。我们有很多好的方式,把这些方法固定下来,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是创新。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第一条就是创新。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有其他更好的援助方法,通过受援方和支援方来共同探索,以更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协助当地更好的发展卫生健康事业。
今冬明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毫不放松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的要求,重点在当前针对两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的短板和问题做好安排,包括指导当地做好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建设,派驻相关的呼吸、重症、感染、检验、院感等方面专家,帮助当地做好具体医疗技术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刚才讲了很多医院的技术水平在提升,服务能力在提高,很多复杂手术、技术在使用,这对当地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更多加派有经验、有水平的管理人员到当地,与当地共同探讨,通过管理的方式把发展的整体效应发挥出来。谢谢。2020-12-15 11:59:38
米锋:
谢谢几位嘉宾,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为我们介绍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的相关情况,截至目前,我们有1004名专家到了西藏,有777名专家到了新疆,还有部分到了兵团。
他们在当地不仅开展医疗服务,也帮助当地培养了更多的医疗人才,也让雪域高原有了更多的“好门巴”,也让新疆各族群众感受到医疗惠民更加“亚克西”。让我们对这些“组团式”援疆、援藏的医疗人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他们表示敬意。我们也一起祝福西藏和新疆各族人民群众身体越来越健康。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海淀区安宁庄东路甲16号6号楼2层
电话:010-62928161 邮箱:peixun5430@163.com
京ICP备2025113583号 Copyright©2014 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All rights Reserv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989 版权所有: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医院后勤与安全保卫分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学术论述依据,如有不妥请直接与本网站联系。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