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医院后勤官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助理崔建义谈后疫情时代传染病医院建设与规划发展

来源:崔建义 医院后勤官 智勤云讲堂课程第一期 责编:耿黎明

发布日期:2022-11-16



本期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助理 崔建义 

专家简介

崔建义 ——

  • 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助理

  • 中国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物联网分会智慧运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北京医疗卫生行政后勤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负责基建、后勤、安全管理领域工作。


导读:


传染病医院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可以为传染病患者提供高质量、高保障的治疗场所,又可以为健康的人群提供安全可靠的隔离的空间。新形势下,传染病医院的功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智勤云讲堂“从规划到落实——医院后勤高质量发展对策与思考”直播课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助理崔建义向大家作了主题为《后疫情时代传染病医院建设与规划发展》 演讲。



以下是演讲内容的分享:


一、地坛医院建设与发展 


 传染病医院发展变迁 


1668587183825914.png


人类与传染病的战斗一直在持续


3.png


北京地坛医院在首都乃至全国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卫人民生命健康的战争中从未缺席!


 新冠记实  

1668587211806341.png

 综合学科发展转型历程 

1668587225575784.png


 强专科、强综合 

1668587238347753.png

二、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
压力与挑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目标 


1668587276941040.png



应对疫情的难点及问题 


新冠重大疫情颠覆人类的认知,我们在战疫中学会战疫。1668587294704425.png


 规划设计背景 


规划建设用地135亩,南北长410多米,东西长210多米,减去代征城市道路面积后,再按照规划意见周边设30米隔离绿化带,其中不得设计建筑、道路。因此可建设用地形状仅为南北300米东西130米狭长矩形。


由于建设用地位于机场附近,建筑高度受航空限高控制,建筑檐高均小于24米,只能为多层建筑且体量较大。同时迁建工程作为全新的大型传染病医院建设,建筑又需要更多的自然通风、采光和隔离,所以设计受到很多制约。


1668587330669072.png


 病房布局 


病房758张床,分为呼吸道病房楼、消化道病房楼两大部分。


每层各设两个护理单元,4个护理单元形成一个组团。病房楼每个护理单元病人、医护人员、清洁物品、污物自成系统,便于在紧急情况下分区隔离。


北侧消化道病房楼与南侧呼吸道科病房楼两住院楼之间,通过连廊相通,方便住院部的灵活划分。


1668587349756002.png


 建设体会 


平面布局中心区房间温湿度、空气清新度和照明依靠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来提供,对能源的消耗和对机械设备依赖增加,运行成本大。


通风系统设计上,中心区与病房为同一新风系统,中心区需一年365天,24小时开机运行,而病房有外窗,无须全天通风,很明显这将进一步加剧能源的浪费。如果中心区、病房分别设二套通风系统,则势必增加工艺管路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工程造价。


建议设计楼体宽度不宜太深,体量不宜过大,最好选用南北通透的纯板楼式,南北两侧房间均可自然通风、采光,既降低了能源消耗,又减少空气污染的几率,保障人员体验感。



▶代建工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前期论证与设计时间紧不充裕;


▶为赶进度及招投标程序,不得不用初设图纸招标,带来一系列后果和麻烦,图纸深度不够,设计变更多拆改量大,投难控制,工期与质量和造价矛盾突出,工程各方关系紧张,关键是影响建设单位后期比较完美或少留遗憾的体验使用;


▶所以尽可能前期工作扎实些,论证充分些,设计时间充裕些,这儿多花些时间是值得与必要的。


 发展中的体会 


1668587365943627.png


 医院转型发展中的问题 


地坛医院定位由“专科”转型为“大专科,强综合”。院区空间配置未发生改变,但功能和服务人群发生了改变,普通和传染病患者人流院内交叉。


1668587415845869.png


空间不足、流线混杂造成洁污分流、医患分流、人物分流、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分流等问题:


空间不足:由于空间所限,院内很多科室无法完成既定功能,部分业务无法开展或者扩大;医护工作和休息空间严重不足;院区停车空间严重不足;


流线混杂:院区普通患者与传染病患者人流混杂,洁物污物流线混杂,存在感控安全隐患。


1668587437827460.png


 住院楼流线交叉 


住院与医技科室普通患者和传染病患者流线混杂。


住院部未严格划分传染与非传染分区,患者及家属人流流线在楼电梯存在交叉。(住院楼南楼妇科、儿科、肿瘤内科、肝病科、中西医结合科、感染科、泌尿外科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流线交叉)。


1668587457567278.png


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
建筑与运维管理



大数据在疫情中的重大实践 

1668587479304626.png



医院智慧建筑全生命管理 

1668587488836106.png


一站式平台防控指挥调度 


 • 启动一站式信息平台疫情防控预案;

 • 提供院内院外需求咨询与维修工作;

 • 闭环重点跟踪诊疗隔离区作业情况;

 • 提高数据统计分析与精准防控管理。


 医院建筑防疫 


建筑布局、病房调整、三区两线、流程路径、院感防控

1668587506815500.png


 医疗建筑感染急诊空间 


1668587525518118.png


 建筑空间病房空调系统 


1668587541640281.png


 既有建筑污水处理 


消毒方式:次氯酸钠

处理工艺:水解+生化+沉淀+过滤+消毒1668587555370325.png



1668587571493720.png

 应急建筑污水处理 



1668587585763089.png



1668587597214936.png


 污水排放检测指标 


1668587610225408.png



 实时在线监测 

1668587622352311.png


 医疗建筑的医废管理 


1668587635371717.png

1668587644336837.png


 被服与布草管理 

1668587656374045.png



 建筑空间可视化 


1668587668851135.png


 建筑安全管理 


1668587676331744.png


 设备管理可视化 


1668587690689923.png


33.png


 维修可视化管理 


1668587726487593.png

 获得成效 


1668587736446525.png


 BIM可视化功能与成效 


1668587747426961.png


 房屋管理成效 


BIM平台精准建筑和房屋数据,可视化监督合理办公用房,科学医疗业务用房。优化调整12间办公用房,5间大型医疗设备用房,7间门诊用房,11间实验用房。


1668587763213977.png


 安防管理成效 


可视化平台设计,安防改造:由传统设计点位700个增加到908个,覆盖率由原来的75%提升到95%,可实现监测、报警、指挥、隐患管理、人脸识别、行为分析、视频会商等功能。


1668587775747220.png



 综合维修成效 


BIM与一站式系统融合,采集维修数据与空间集成化,可视查看各区域维修量、类别、分布、动态及维修热点等。通过数据分析、效率管理、成本控制,将运维管理由被动式使用转变为主动式预防,总完工率95%、满意度93% 。


 能耗成效 


1668587789489768.png



 建筑与运维信息化建设 


 获得肯定 


1668587819999985.png

四、平疫结合——规划思路



 北京市内传染病医院分布图 

1668587870430488.png

北京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1668587878640779.png


 规划平急结合 


平时——既有院区收治综合疾病;新建院区收治普通传染病。


战时——既有院区收治普通传染病;新建院区收治烈性传染病 。


最终两院区形成“大专科,强综合“的传染病医院中的综合医院。


研究平疫结合建筑空间智慧规划发展


1668587894591673.png



 思 考 


思考一:后疫情时期社会与公共卫生体系规划建设中,要抓住机遇,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要明确补哪些短板、哪些漏洞、哪些弱项;


思考二: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在疫情中第一次大规模有效应用是人类智能时代进程中的一次特别重大的实践,进入临界时代,蜕变时代,融合时代;


思考三:运用好“新基建”理念与政策,在各个领域建设与发展(升级改造、改扩建、新建)中规划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基础设施;


思考四:新冠疫情下我国医疗建筑现状反思,面对变局•新局变革,相关标准和设计规范在原则和细节上有待改进与完善,需要我们更为细致与认真的研究。






地址:北京海淀区安宁庄东路甲16号6号楼2层

电话:010-62928161      邮箱:peixun5430@163.com

京ICP备2025113583号 Copyright©2014 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All rights Reserv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989 版权所有: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医院后勤与安全保卫分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学术论述依据,如有不妥请直接与本网站联系。

ewm

扫码关注公众号

客服电话
010-6292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