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生态环境部:常态化核酸筛查条件下,涉疫医废也能“日产日清”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日期:2022-08-09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单劼】2022年以来,随着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在全球流行,我国多地陆续出现局部散发的新冠疫情。为尽早阻断疫情传播,全国多地组织开展了常态化核酸筛查,这一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核酸检测废物,这些核酸检测废物如何处置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对于核酸检测废物的处置情况。该负责人表示,我国现有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应急处置能力充足,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多轮冲击的检验,完全能够满足医疗废物及核酸检测废物的处置需求,核酸检测废物的处置妥善且风险可控。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通过对北京、上海、西安、仙桃、丹东等大、中、小型不同规模城市典型核酸检测机构的核酸检测废物产生系数进行调研,采取混检方式进行核酸采样检测,每100万人大约会产生5吨核酸检测废物。

1660015646490806.jpg


资料图


目前,生态环境部对于固定点、便民点和流动点三种不同类型采样点产生的核酸检测废物一般采取不同的收集处置方式:固定点产生的核酸检测废物由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便民及流动点产生的核酸检测废物由核酸检测机构集中收集或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方式收集后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除此之外,当突发疫情等原因导致医疗废物产生量突然增多而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能力不足时,当地政府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等确定的应急处置方案,将核酸检测废物分类分流至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工业炉窑等应急处置设施进行处置。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540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核准医疗废物常规集中处置能力达215万吨/年,比疫情前(2019年底)提高39%。总体上,2021年全国医废集中处置能力平均是产生量的1.54倍,其中18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他省份至少也在1.06倍以上。


通过延长设施工作时间及启用备用设施等方式,全国医废集中处置能力平均是产生量的1.87倍,其中19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他省份至少在1.16倍及以上。此外,各地还具备充足的协同应急处置能力以保障应急处置。总体来看,全国医废处置能力充足,可以满足包括核酸检测废物在内的各类医疗废物处置需求。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医疗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2021年,全国共产生140万吨医疗废物,其中19.6万吨涉疫医废日产日清。


对于典型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医疗废物及核酸检测废物处置,该负责人介绍称,从调度情况来看,近五个月以来,全国涉及中高风险地区的市(州)和直辖市中,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日均负荷率均低于90%,其中97%的地区低于80%71%的地区低于50%,医疗废物处置平稳有序。中高风险地区所有医疗废物及核酸检测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其中涉疫医疗废物日产日清。这表明,在开展常态化核酸筛查检测的条件下,各地产生的核酸检测废物全部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置,且现有处置设施的能力仍有富余空间。


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称,今年上海本轮本土疫情期间,医疗废物产生量峰值达1420/天,是20223月初的4.2倍。生态环境部指导帮扶上海市全力做好医废处置工作,在保证处置能力为404/日的集中处置设施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启用折算处置能力达1585/日的生活垃圾焚烧炉协同应急处置医废,未出现处置能力不足的情况。31日至730日,上海市产生的10.8万吨医疗废物全部妥善处置。


该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我国每个设区的地级以上城市均已基本建成较为完整、规范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偏远地区的医疗废物也基本能够覆盖。包括中小城市在内的现有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应急处置能力充足,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多轮冲击的检验,完全能够满足医疗废物及核酸检测废物的处置需求。各地核酸检测废物全过程环节纳入卫生健康、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可有力保障核酸检测废物的妥善处置且风险可控。


此外,该负责人还介绍称,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纷纷打响了抗击疫情攻坚战。生态环境部还给同样面临疫情及其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问题的巴塞尔公约缔约方提供信息参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我国贡献。


2020624日,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向187个《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缔约方和各区域中心发布出版物《中国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手册》,向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



地址:北京海淀区安宁庄东路甲16号6号楼2层

电话:010-62928161      邮箱:peixun5430@163.com

京ICP备2025113583号 Copyright©2014 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All rights Reserv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989 版权所有: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医院后勤与安全保卫分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学术论述依据,如有不妥请直接与本网站联系。

ewm

扫码关注公众号

客服电话
010-6292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