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来源:作者:游海鸿 单位:武警北京总队医院

发布日期:2020-10-13

医疗废物属性特殊,使其成为医院管理的重点。医疗废物管理涉及到交接登记、转移、处置等多个环节,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均有可能引发医疗安全风险。为此本文基于传统医疗废物管理的特点,提出一种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系统应用成果进行总结,通过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解决以往管理过程严密性不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医疗废物产生于医疗机构预防、诊疗、保健、护理等医疗活动中,这部分废弃物大多直接或间接接触带有毒害性、感染性以及其他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存在威胁的物质,若管理不当进入正常的生活流程,极有可能引发疾病传播、生态污染等问题。随着社会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废物的复杂性和体量也逐渐提高,给其管理带来不小难度,更为高效、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医疗废物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1.医疗废物管理特点


医疗水平的上升使得医疗机构在开展各项诊疗活动时可能应用到各类医疗物资,由此产生的医疗废物也更加复杂、多样。传统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对人员的依赖程度较大,交接、登记、转运等工作均需人工进行,管理工作压力大、效率低,易因人为失误导致医疗废物外流。且由于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与医疗废物之间频繁接触,发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几率也比较高,威胁人员身体健康。为适应医疗行业快速发展需求,就需要有一种更加高效、安全的医疗废物管理方式,以提高医疗废物管理水平。


2.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规划


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整合RFID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在医疗结构各科室、部门产生医疗废物周转箱上安装RFID电子标签,标签记录医疗废物的来源、特点、形成时间等信息,并通过手持扫描装置录入到系统数据库当中。医疗废物周转过程的状态信息也被更新至系统内,通过管理中心,可监控各项医疗废物的实时状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具体运营流程为:首先,管理人员在医疗废物周转箱上粘贴统一制作的电子标签,作为该项医疗废物的身份标识。其次,医疗废物到达相应处理单位后,工作人员使用手持扫描设备读取各项资料废物信息,并在信息化系统内完成数据对比、分析和上传。再次,废物处理之前,再次扫描电子标签进行信息核对。最后,在系统终端可对各项医疗废物的状态做实时监督,并完成数据统计、报表输出等操作。


2.2系统框架设计


基于以上系统规划,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可分为电子标签、手持信息采集设备和软件系统三个模块。

(1)电子标签RFID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借助无线电信号,设备与周转箱之间无需进行机械过光学接触即可完成电子标签信息的读写。设计统一格式的RFID电子标签,并粘贴于医疗废物周转箱外部,该标签作为医疗废物管理全过程的唯一身份识别信息。RFID电子标签中包含的信息类型有医疗废物的属性、来源、流转过程经手人员身份信息、周转箱信息等。

(2)手持信息采集设备手持信息采集设备用于采集RFID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其使用WindowsCE5.0操作系统,内部设有无线通信、移动通信、GPS等模块,可独立完成电子标签信息的读写和传输,将管理现场采集到的医疗废物信息实时传输至管理中心。医疗废物暂存点、运输车辆等位置均配备相应数量的手持信息采集设备。除手持信息采集设备,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硬件设施还包括计算机、无线数据台秤等。

(3)软件系统信息化系统软件体系包括如下模块:

 ①自动称量系统。自动称量系统硬件构成有电子称、RFID读卡器和控制主机,医疗废物周转箱置于电子称上后,系统提取RFID电子标签信息及箱体重量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回管理中心。

 ②上料环节信息采集系统。医疗废物处理之前,在上料模块设置上料采集系统,重新进行数据读取、审核和回传。

 ③数据分析统计系统。数据分析统计系统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在此处完成医疗废物产生量、运输量、处理量的统计以及医疗废物跟踪统计,输出相关报表辅助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开展。


2.3系统功能实现


(1)用户管理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主体主要是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及处置中心的工作人员。相关人员可通过PC或手机客户端完成用户身份注册。信息化系统采用账号密码的登录方式,在首次注册时,相关人员需录入个人身份信息、医疗机构信息、职位信息等,系统根据各人员职位及工作内容,设定相应的访问权限,以便于系统使用主体的规范管理。   

(2)交接管理来自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进入临时存放点或处置中心前需进行交接,医疗废物称重后,登录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类别完成信息的录入,生成电子信息并上传至管理中心。运输车辆驾驶员利用蓝牙便携打印机出具电子联单,由相关医疗机构存档。

(3)跟踪管理跟踪管理是对医疗废物整个流转过程的实时监控。医疗废物运输车辆装有GPS定位系统,其位置信息被上传至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者通过管理界面,可对各运输车辆的位置、轨迹等进行查询。同时,运输车辆内安装视频监控装置,用以采集医疗废物的装卸信息,确保全部待处理医疗废物均依照规定流转至相应的处理单位。

(4)凭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中使用的凭证主要为RFID电子标签和电子联单。其中,RFID为医疗废物运输过程监管的重要参考,电子联单在医疗废物各转运节点处产生,一般每月生成,集中体现本月全部医疗废物转运情况。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提供电子联单自助打印功能,医疗结构登录系统选择相应选项即可输出联单。

(5)预警管理医疗废物处理中心通常为封闭式管理,在运输车辆出入厂区时采集车辆信息,包括车牌、通行时间和称重信息。处理中心管理人员将医疗废物重量信息录入到管理系统当中,并与RFID上记录的信息相对比,若发现数据异常自动进行预警,提示管理人员检查数据异常原因。

(6)信息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统可对某地区某段时间内产生的全部医疗废物转运信息进行统计,依照医疗废物的类别显示其名称、来源、转运实践、重量等。相关人员可登陆系统完成信息查询、调取和打印等操作,对医疗废物处置过程做全程监督。

(7)视频监控医疗废物本身带有一定的毒害性,一旦在转运、处置过程中外泄,很容易引发疾病传播或二次污染问题,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严重的医疗卫生事故。因此在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各区域内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将厂区运营画面实时传输至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运输车辆进出场情况、人员行为等做远程监控。除同步显示厂区运营画面,视频监控模块还提供视频回放功能,一旦出现问题可辅助事后追责的开展。


2.4系统运行流程

基于以上系统设计方案,医疗废物从医疗机构投放到处置中心统一处理过程中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环节如下:第一,医疗机构分类投放。医院各科室、部门产生的医疗废物集中至临时存放点,将医疗废物分类,存放至对应的周转箱内,并使用规定颜色的胶带封装。第二,医疗废物信息录入。利用手持信息采集设备触摸RFID电子标签,完成信息录入。第三,分类收集。将医疗废物周转箱转移至称重转运车,确定类别并进行称重扫描。第四,发放包装箱。进入系统主界面点击发放管理,选取对应的包装箱并输入数字,核对后点击确认。第五,废物交接审核。审核工作由临时存放点工作人员及医务人员共同进行,结合手持终端中读取的RFID标签信息核对废物数量、种类等是否正确,审核无误后,在系统内点击确认。第六,处置中心工作人员到达临时存放点,再次进行暂存医疗废物有关信息的核对,确认无误后将其运输至处理中心做后续处理。

3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

某三甲医院开放床位3224张,医院于2019年开始正式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覆盖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转运等处置中心接手前医疗废物管理的全过程。为验证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废物管理中的作用优势,采集该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医疗废物管理信息,从医疗废物处置正确率、相关职业暴露率两项指标出发,对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有效性进行验证。废物处置正确率的评定采用现场观察记录的方式进行,相关职业暴露率则采用记录表等级的方式采集有关信息。在处置正确率方面,管理人员对系统使用前后医院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做监督检查,在信息化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全年共开展检查、抽查工作121次,处置操作平均正确率为82.4%,其中“有效扎口”指标的正确率最低,在70.2%,“运送数量”指标的正确率最高,为88.6%。系统投入使用后,全年共开展检查、抽查工作132次,处置操作平均正确率提高至95.8%。其中,“运送数量”、“交接登记规范”指标的正确率达到100%。对比发现,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化系统可显著提高废物处置的正确性和合规性。在职业暴露率方面,2018年,全院共出现38例医疗废物处置相关职业暴露案例,暴露率在0.009例次/人年,其中保洁人员暴露的频次较高,达到25次。2019年,全院共出现19例相关职业暴露案例,暴露率在0.004例次/人年,保洁人员暴露频次也下降至12次。可以看出,采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可有效减少废物处置过程中相关人员的暴露几率,确保医院保洁、护工及医护人员在医疗废物处置中的人身健康与安全。综上,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提高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性及安全上效果显著,值得在医疗行业推广应用。


结论:


医疗废物管理作为医疗机构日常管理运营工作的重点模块,与其他各项工作相同,其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搭建医疗服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在系统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功能,通过信息共享实现系统在地区内甚至在全国范围的联网,促使医疗废物管理更加规范透明,严把医疗安全关。


地址:北京海淀区安宁庄东路甲16号6号楼2层

电话:010-62928161      邮箱:peixun5430@163.com

京ICP备2025113583号 Copyright©2014 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All rights Reserv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989 版权所有: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医院后勤与安全保卫分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学术论述依据,如有不妥请直接与本网站联系。

ewm

扫码关注公众号

客服电话
010-6292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