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
来源:医院后勤官
发布日期:2022-05-24
安全保障圈由两层组成,一层为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各医疗机构的监管平台及大数据中心,侧重后勤安全监察监管,向上可收取各医疗机构关键业务数据,向下可下发行政文档、安全检查标准、安全教育学习课程等;另一层为各医疗机构自建后勤综合管理平台,侧重后勤安全日常管理,可对本单位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设备安全监控及能效评估,同时接受上级主管单位下发的任务并执行,将执行结果向上级平台提交,包括行政文档、安全检查、学习培训等。
两层相辅相成、上下协同,又各有侧重、各司其职,有机组成天津市医疗后勤安全保障圈。
天津市人民医院后勤保障综合管理平台
项目背景
随着医院的发展,后勤服务工作的加重,医院后勤保障系统引进了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理念,致力于为患者及其家属和员工提供安全、整洁、便利舒适的就医及工作环境。
天津市人民医院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统一规划和部署下,遵循“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标准先行、安全规范”的总体建设思路,在后勤保障体系的管理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和有益实践,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同时,与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后勤保障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系统上线运行平稳后,医院每月5日都会召开由总务处长、总务分管主管、物业经理、物业工程部主管、工程部领班等相关人员参加的信息化例会,会上对系统业务数据进行总结和汇报,通过分析指出近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当月面临的具体工作提出要求,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每月信息化例会机制,确保信息化工具融入到医院日常工作中来,确保信息化工具发挥实效,使医院后勤工作得到持续改善。
维修管理
1. 原管理存在的问题
管理流程不透明
传统的日常维修主要依靠电话和手工单据,如维修单据丢失、数据未及时统计等原因,可能导致整年的报修量无法量化。对于管理者来说,维修执行、维修质量缺乏流程控制和过程管理,不能实时掌控维修进度和质量;不透明的管理也对维修人员配置、维修耗材计量带来一定困扰。
未形成管理闭环
传统的派单流程简单,报修人员单线直接联系维修人员,维修人员对特定的紧急工单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很精确的判断和预测,导致工单延误甚至漏单,给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带来不便。其次,医院维修为外包服务,质量评价缺乏数据化依据,工单完成与否不方便管控,且报修人员对维修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无法追溯。
2. 新管理流程
“一站式后勤服务中心”的成立能够全面、及时、顺利、周到、有序地为临床医生和病人提供热线服务,24小时为临床提供水、电、暖、电梯、办公家具故障维修及其他综合维修,应急保洁。
基于“一站式后勤服务中心"搭建的”后勤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医院各类维修事项作为管理对象,实现报修任务、材籵领退、现场确认、进度情况等的全流程跟踪;实现报修任务的绩效分析(质量、效率、成本)和满意度测评;实现五金物料仓库和工单联动,有效监控物品损耗,成本控制;实现医院临床科室的多渠道及时报修,报修有凭有据,评价反馈及时准确。
相比原有管理模式,新管理流程让维修管理更加有序、及时、可追溯。发现故障后,医护人员可以进行故障报修,调度中心维修调度任务分派和维修科室受理完工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通过统一指挥、集中调度、集中监控、实时评价,实现了科学维修管理的PDCA闭环链条。
报修需求集中受理
医院由于同时有两家物业分别管辖不同的区域,故一站式服务平台分为了“一级站”和“二级站","一级站”针对维修事件进行集中登记录入,登记时需指定报修人、报修科室、维修地点、维修项目等内容,转化为维修班组需处理的维修工单,报修电话可由硬件设备(电话录音盒)自动采集;登记成功后由“二级站”系统统一生成工单号,系统通过工单号对该维修事件持续跟踪。系统根据维修数据,可统计全年报修量及各项数据明细(见图7—1、图7—2)。
图7-1报修登记界面
工单在线受理
调度中心调度员可根据工单上的维修事项,进行相应维修班组指派受理。保存工单后,相应维修班组可及时在系统里接收新工单信息,同时系统发出提示音,提醒维修班组。
工单在线派工
各维修班组负责人将已登记且属于本班组的报修任务予以派工,并对工单指定相应执行人员。若尚未指定工单执行人员,可在系统内分配工作任务给班组成员。保存工单后,工单执行人员会收到手机短信提醒,维修执行人员的手机移动应用端也会收到指派的维修任务(见图7—3)。
图7-2手机报修界面
图7-3工单派工界面
工单在线完工
工单完成后,系统内记录执行人员、工单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消耗的维修材料,便于后期准确统计和分析(见图7—4)。
图7-4工单完工管理界面
服务实时评价
报修对象可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移动应用端对完工后的工单进行服务满意度评价,录入服务评分和评价意见,以督促维修服务部门持续提高服务质量(见图7-5)。
图7-5服务评价界面
3. 管理成效
PDCA闭环管理
区院运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将各个维修环节串联形成闭环。较原有报修模式,现有的一站式报修模式大大减少了漏单、乌龙单。区院各科室能准确、翔实地申报故障,并对维修服务质量进行实时评价,促进后勤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维修人员能够及时收到报修信息和派工通知,留下工作痕迹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维修管理系统全程跟踪、了解后勤人员工作状态,实时掌握医院后勤维修工作运行状态,保障后勤工作的顺利执行。
数字化科学管理
维修人员工作得到量化并有据可查,增强了人员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加强后勤维修人员自主学习、积累维修经验的良好氛围。各项数据报表统计能够加强财务监管和成本核算工作,进而控制物料领取和消耗。
精准持续改善
维修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学科化、信息化管理的正轨后,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应是利用系统沉淀的数据精准找到高发、频发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从而有效降低维修量,减少被动式救火工作,让临床业务尽量不受干扰、稳定运行。
医院在2018年中旬,针对马桶维修工作进行了专题整改,通过系统大数据找到高发、频发的报修房间,对房间内的马桶进行了有目的的更换或维修。2018年从7月份以后马桶工单报修呈下降趋势,2018年上半年平均每月马桶维修工单为313单,2018年下半年整改后,平均每月马桶维修工单降为240单。
设备巡检管理
1. 原管理状况
传统巡检工作采用纸质表单签到,班组巡检人员根据院方规定的巡检周期和巡检记录表对负责区域进行巡检。这种传统的巡检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粗放的作业方式难以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估;经验式的管理方式,过分依赖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执行随意性大、难以管理且管理成本高;基于书面的信息反馈滞后,且难以分享给相关管理人员;缺乏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巡检数据对实现预防性维修策略没有帮助;信息不及时,管理被动滞后,无法随时掌握巡检员执勤的到位情况。
2. 新管理流程
后勤一站式服务平台巡检管理系统可根据不同巡检人员的职责,具备不同访问权限,进行不同类型的安全巡检。
管理人员在系统中建立设备巡检的基准,将各项巡检制度和作业规范全面固化到系统中,通过系统提前生成每天的巡检计划,巡检人员在有效时间内进行作业(见图
7—6)。
巡检人员通过移动设备下载巡检计划,巡检人员到达巡检位置扫描设备二维码,进行巡检作业,变被动等待报修为主动新建维护,变无序报修工作为有序计划工作,从而提高服务档次、降低人力成本;减少设备因人为因素而带来错检或漏检问题;协助巡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见图7—7)。
图7-6管理人员巡检 图7-7巡检管理系统手机界面
3. 管理成效
固化沉淀巡检作业基准。巡检基准是设备预防性检查的基础,通过借鉴历史经验、他人经验,可在系统中固化沉淀完备的巡检作业基准库,形成一系列简单、可测、高效的巡检作业清单,除有效指导现场作业外,也是医院自身的宝贵财富,可确保医院不受人员和单位变动的影响。
科学指导巡检合规作业。巡检基准由一系列标准化的作业清单组成,包括巡检作业时间、巡检作业对象、巡检作业项目,指导巡检人员按照科学化、标准化的清单逐项进行检查操作。这既实现了巡检人员的傻瓜化作业、降低了培训成本,又能确保巡检作业的合规、无遗漏。
医疗废弃物管理
1. 原管理状况
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费日益增加,却无法分析出哪个科室医疗废物的重量增加明显;保洁人员收取医疗废物时封口不严,容易导致医疗废物泄漏;收运人员需要临床科室人员在场进行医疗废物的交接,耽误时间;收集人员把医疗废物运送到全院暂存处,运送过程缺乏跟踪,同时管理机制无法对医疗废物进行精细化管理,登记运送的医疗废物信息无法形成供决策分析使用的报表。
2. 新管理流程
临床科室使用条码标贴对医废袋进行标记,保洁人员前往临床科室收取医疗垃圾并进行捆扎,将医疗废物放置于楼层暂存处。结合物联网技术,运送人员到达楼层暂存处,利用手持移动设备的扫码功能,扫描条码用于获取医疗废物所属科室、类型、数量等基本信息。手持机的操作信息,实时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由系统保存每一步操作信息。将医疗垃圾运送到全院暂存处,进行二次扫描入库,确保没有发生丢件现象。全院暂存处的工作人员待医废入库完成后,集中放置到转运箱中,系统形成新的条码,此条码的信息包含转运箱内部每个小包装医疗废物的信息。再将此条码标贴贴于转运箱上。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收集人员可直接扫描转运箱上的条码标贴完成出库操作(见图7-8、图7-9、图7-10)。
图7-8医废运送跟踪全流程
图7-9医废出库管理界面
图7-10医废出库汇总表
3. 管理成效
全周期条码跟踪
医疗废物全过程监管系统建成后,通过具有编码特性的一次性扎带或贴纸为媒介对医疗废物包装物进行信息采集,实现一袋一码、一科一码。后勤人员采取手持移动终端扣码采集信息的方式,实现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贮存的全流程规范作业。
全过程自动监管
医疗废物在院内运送的全过程,每一个节点都会在系统中留痕并进行自动监管。一旦发现异常,就会由系统发出报警,确保医疗废物在院内运送全过程实时受控,不发生遗漏或丢失现象。
全成本精确核算
医疗废物的成本,会精确核算到各个临床科室,便于后勤管理者进行针对性的统计分析;同时,通过提倡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可避免非医废垃圾混入,降低医废处理费用支出。
全链条互联互通
医疗废物的总量数据,每日定时上传,与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后勤保障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让监管机构纵览全市医废收发的动态变化,支撑了监管机构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
天津市卫健委后勤保障综合监管平台
项目背景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国家持续加大对健康产业的促进和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得以百花齐放,集团化、医联体、品牌化、专业化、民营化等多种模式并行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使安全监管的范围扩大,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更大的管理压力。
后勤保障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创新了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执法为主动监管,建立了快、精、准的畅通信息报送渠道,改变了过去安全生产“信息不畅、情况不明”的
突出问题 ;明确并落实各级安全责任,用全面安全推动生产提效,实现各类安全隐患信息的动态跟踪管理,提高各级机构安全监管力度,规范并落实各级机构安全管理体系;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动态监管能力,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了一个互联互通、动态管理、责任落实、预警监管处置顺畅有力的安全监管工作格局。
主要措施及成效
1. 高效高质监管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自推进后勤安全保障圈体系建设以来,从2018年2月到7月,历经5个月,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搭建了一套后勤保障综合监管平台,立足监管、兼顾服务、监管与服务并举,创新了安全监管模式,构建了互联互通体系,规范并落实了各级机构安全管理边界、职责和具体工作,实现了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和医疗机构的二级联动。截至2018年年底,40家委直属单位、7家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家中央驻津医疗机构、9家部队及企事业单位医院、14家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全部使用“互联网+“平台体系进行日常数据上报、自身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涉及后勤安全生产的1050名员工信息已登记在册,666条资格证书已上传;后勤设备已登记1360件;行政文档已下发36条、上报4933条;安全例会已登记306例;应急预案已上传225件;应急演练已执行117次。对于各医疗机构,既可直接使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后勤保障监管平台来进行各类工作的上报,也可通过系统对接方式,实现自建平台与市监管平台的信息交互。多种手段并行并举,有效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实现高效高质监管。
2. 创新考核模式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创新考核模式,将系统有效使用情况纳入委直属单位本年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项目,系统平台的生命力得以保证,也确保了平台能够持续地给后勤保障监管提供有力支撑(见表7—1)。
表7-1委直属单位考核测评项目清单
3. 360度安全监管
将天津市卫生健康行业涉及安全生产的组织、人员、设备、业务、行政、教育等集中纳入”后勤安全保障圈”统筹监管,确保安全监管360度覆盖,全面形成“监管+保障+服务”一体化的“互联网+”后勤保障监管与服务体系。
组织人员的动态了解
涉及安全生产组织和人员情况的动态,通过平台实时了解,尤其是人员的资格证书信息,由系统动态监管,确保证书有效合规。
设备检验的动态监管
全面掌握全市各医疗机构的设备台账,包括种类、品牌等,尤其是设备的检验工作,可由系统动态监管,确保设备检验工作及时有效。
医疗废物的动态跟踪
以统一的编码、标准来规范各家医疗机构医废的分类、收集、暂存、转运以及处置的全过程,实现医疗机构内部的医废管理闭环。同时,收集各家医疗机构医废收发总量数据,从全局角度对医废收集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所辖区域医废内的总体动态。
安全隐患的动态台账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到各医疗机构检查时,随检随记,并可在系统内下达督办单,各单位针对督办单上传整改报告,整改内容、效果、资金投入能自动汇总台账;同时,各医疗机构自查自纠以及整改的结果也自动纳入安全隐患台账管理,形成天津市安全隐患大台账。
行政文档的动态传达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和各医疗机构通过平台实时互动、协作办公,行政文档下发上报方便快捷,系统动态跟踪统计行政文档的下达上传结果,确保行政文档的到达率和上报率,也可自动出具相关考核报表。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海淀区安宁庄东路甲16号6号楼2层
电话:010-62928161 邮箱:peixun5430@163.com
京ICP备2025113583号 Copyright©2014 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All rights Reserv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989 版权所有: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医院后勤与安全保卫分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学术论述依据,如有不妥请直接与本网站联系。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