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学术分享】“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策略和前景展望

来源:智医讯

发布日期:2025-08-10

“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策略和前景展望

寿伟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中医院


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智慧医院作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的核心载体,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姿态重塑医疗生态。文章在把握“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融合驱动诊疗精准化、流程再造实现服务全周期、数据治理赋能管理精细化、标准协同促进资源均衡化、机制创新保障发展可持续等建设策略,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医院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

在政策引导与技术驱动的双重背景下,“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模式——即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疗、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服务、以精细化为目标的智慧管理——逐渐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1]。这一模式通过医疗、服务、管理三大维度的协同创新,不仅重构了传统医疗流程的时空边界,更推动了医疗资源从粗放式管理向数据化、智能化配置的跨越式转变。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正加速催生线上线下融合的医疗服务新范式,促使医院从单一诊疗机构向区域健康枢纽演进。在此过程中,如何通过系统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破除信息壁垒、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成为智慧医院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命题。





一、 “三位一体”智慧医院概


“三位一体”智慧医院核心框架围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大维度展开,旨在打破传统医疗体系中资源分散、信息割裂、服务滞后的固有局限,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的医疗生态闭环[2]。智慧医疗以电子病历系统为中枢,通过结构化数据整合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实现从经验诊疗向精准医疗的跨越;智慧服务以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为导向,依托互联网医院、智能导诊等工具,将被动就医转化为主动健康干预;智慧管理则以精细化运营为目标,借助大数据分析与物联网技术,推动医院从粗放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型。

“三位一体”建设的本质是对医疗价值链的系统性重构[3]。在政策端,国家推行的电子病历五级评审、互联互通四甲认证等标准体系,为医院划定了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坐标;在实践端,医疗机构通过双中台架构整合临床、管理与科研数据,形成“诊疗-服务-管理”的闭环反馈机制。



二、 “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策略


2.1 技术融合驱动诊疗精准化

技术融合驱动下的诊疗精准化,本质上是医疗决策体系从经验依赖向数据智能的范式跃迁[4]。以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为双轮引擎的协同体系,正在重构医疗服务的核心场景——从疾病筛查到治疗方案生成,从手术执行到术后康复,形成贯穿诊疗全周期的智能闭环。医疗AI助手与智能设备的深度耦合,不仅实现了医疗行为的时空延展,更通过数据要素的流动与增值,建立起动态优化的精准医疗决策网络。

在临床诊断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使得电子病历与影像数据的价值得以充分释放。AI系统通过解析海量结构化病历中的症状描述、检验指标与用药记录,构建起动态演进的疾病认知图谱,为医生提供实时更新的辅助决策支持。影像智能识别技术的突破性应用,将传统依赖肉眼判读的二维图像分析升级为三维空间建模与病理特征量化评估。例如,AI影像系统通过分层解析CT影像的灰度梯度与纹理特征,可精准识别毫米级肺结节的恶性风险,同时结合患者病史自动生成分级诊疗建议,形成“影像特征-临床指征-治疗路径”的智能决策链条。这种技术融合不仅将诊断效率提升至秒级响应,更通过持续学习机制实现诊断准确率的自我进化。

智能设备的系统化部署,则从操作维度拓展了精准医疗的实践边界。数字一体化手术室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手术影像、生命体征、器械状态等多元数据的实时同步,构建起“主刀医生-智能机械臂-远程专家”的三维协同空间。5G急救系统依托车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将急救车改造为移动重症监护单元,在转运过程中完成心电图解析、创伤三维建模与远程会诊,实现“上车即入院”的救治模式创新。这种时空协同机制,使得急危重症患者的黄金救治窗口得以延长,区域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获得本质提升。

2.2 流程再造实现服务全周期

流程再造驱动的服务全周期化,本质上是医疗服务模式从“机构本位”向“患者本位”的范式重构。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医疗流程的解构与重组,构建起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链条闭环服务体系,将离散的医疗行为转化为连续的健康干预,推动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跃迁。

在诊前环节,智能预问诊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患者主诉,结合症状图谱与科室诊疗特征库,实现精准分诊与医生匹配。信用就医模式依托政务大数据构建患者信用画像,通过“先诊疗后付费”机制消除传统挂号、检查、取药环节的重复排队痛点,使患者从踏入医院起即进入“无感服务”通道。互联网医院平台则突破时空限制,支持图文问诊、处方流转与药品配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将健康咨询、复诊续方等低频刚需场景迁移至云端,形成“云端健康管家”服务范式。

诊中流程的数字化再造聚焦于服务密度的提升与体验痛点的消解。智能导诊系统通过室内导航与AR实景指引,破解患者“找科室难”的顽疾;床旁结算技术将出院手续办理场景从窗口转移至病房,通过医保移动支付与电子签名实现“零跑腿”服务闭环。检查检验结果的实时推送与互认机制,则借助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打破机构壁垒,既避免重复检查带来的资源浪费,又通过智能解读报告功能降低患者认知门槛。

诊后健康管理的智能化延伸是服务全周期化的核心价值所在[5]。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动态健康监测数据,系统自动生成个性化康复计划并联动家庭医生团队,形成“监测-预警-干预”的连续性照护网络。AI随访引擎通过多模态交互捕捉患者生理指标与主观反馈,动态调整用药方案与复诊提醒,将传统“诊疗终点”转化为健康管理的起点。这种从单次诊疗向终身健康托管的转变,重构了医患关系的价值内核——医疗机构不再是疾病救治的物理场所,而是个体健康生命周期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

2.3 数据治理赋能管理精细化

通过构建“集成平台+双中台”技术架构,医院可打通HIS、EMR、PACS等异构系统的数据经脉,使临床诊疗、设备运行、物资流转等多元数据在统一逻辑框架下流动与交互。这种架构革新不仅终结了信息孤岛时代的数据割裂,更通过数据血缘关系的可视化溯源,建立起从原始数据采集到高阶价值挖掘的完整链路。在临床维度,电子病历与影像数据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患者全病程的数字镜像,使诊疗偏差识别、并发症预警等隐性管理问题显性化;在运营维度,人力资源配置、耗材使用效率、能源消耗曲线等动态数据实时汇聚,形成可量化的运营态势热力图;在科研维度,生物样本数据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映射,则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可追溯、可复现的数据基座。

数据治理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医院管理决策的底层逻辑。DRG的应用,将传统成本核算升级为基于临床价值的资源消耗模型。通过量化不同病组的诊疗复杂度、技术难度与人力投入,管理者可精准识别资源浪费的症结——是技术冗余导致的过度医疗,还是流程低效引发的成本失控。这种数据驱动的绩效评估机制,既规避了“以收入论英雄”的短视激励弊端,又通过将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与病种难度动态绑定,实现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益的辩证统一。当系统自动推送超支病种的成本分解图时,管理决策便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干预,例如优化高值耗材使用流程或重构急诊抢救动线。

在物资管理领域,“一物一码”系统的深度渗透标志着管理颗粒度的革命性提升[6]。医疗设备从采购入库到报废退役的全生命周期,通过唯一标识码与物联网传感器的协同,实现使用频次、维护记录、能耗曲线的三维映射。当CT设备的使用率低于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跨院区调配建议;当呼吸机累计工作时长逼近设计寿命,预警模型提前生成更换方案。这种基于数据流的预见性管理,不仅将设备闲置率压缩至理论极限,更通过能耗热力图的空间可视化,为绿色医院建设提供可量化的优化路径。

2.4 标准协同促进资源均衡化

在“三位一体”智慧医院框架下,标准体系需贯穿技术接口、数据要素、服务规范三大维度,形成跨机构、跨层级、跨区域的资源调配中枢。技术接口标准化通过定义医疗设备通信协议、系统交互接口与数据采集规范,使异构医疗设备与信息系统具备“语言互通”能力,例如区域影像云平台通过DICOM标准实现不同品牌CT设备的影像无损传输。数据要素标准化则以患者主索引为核心,建立临床术语、检验项目、药品编码的统一映射关系,使电子病历、检查报告等核心医疗数据在医联体内实现“一次录入、全域调用”,从根本上消解数据孤岛对资源流动的阻滞。服务规范标准化则通过定义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场景的操作流程与质控指标,确保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在协同服务中形成价值共识,例如医联体协作平台通过标准化转诊路径与疗效评价体系,实现疑难病例的精准上转与康复患者的顺畅下转。

标准协同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重构资源配置的底层逻辑。通过建立资源使用效率的动态评估模型,将传统基于行政指令的静态分配模式升级为数据驱动的弹性调配机制。当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监测到基层医疗机构CT设备使用率持续低于阈值时,系统可自动触发跨院区预约通道,引导患者向设备空闲机构分流;当DRG病组分析显示某三甲医院常见病收治占比过高时,标准化的分级诊疗路径将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医院沉淀。这种基于标准体系的资源流动性设计,使医疗资源摆脱物理空间束缚,在虚拟化调度中实现“按需供给”。

在实践层面,标准协同需依托“双中台”架构构建资源均衡化的操作中枢。业务中台通过微服务组件封装标准化服务能力,如统一预约挂号、检查检验互认、电子处方流转等功能模块,使基层医疗机构可快速调用上级医院的技术资源;数据中台则通过临床数据中心与运营数据湖的融合,生成资源分布热力图与需求预测模型,为卫生主管部门提供资源配置的决策依据。例如当传染病监测系统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发现区域感染率异常波动时,可联动药品供应链中台提前调整抗病毒药物储备,实现防控资源的精准预置。

2.5 机制创新保障发展可持续

机制创新是智慧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底层支撑,其本质在于构建动态演进的制度生态,使技术创新、服务升级与管理变革形成良性互哺。这种创新需贯穿治理架构、协作模式与动力机制三大维度,通过制度弹性与技术韧性的双重加持,破解医疗数字化转型中常见的“重建设轻运营”“有系统无协同”等发展悖论。

在治理架构层面,建立“制度-技术-伦理”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制度设计上,通过医疗数据确权规则与隐私计算框架的融合,在保障患者信息主权的前提下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技术架构上,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设备采购、耗材申领等流程的透明化存证,使灰色操作无处遁形;伦理治理上,构建AI诊疗算法的动态评估机制,设立临床决策中人类医生的最终否决权,防止技术滥用导致的医疗异化。这种立体化治理模式,既为技术创新划定安全边界,又通过规则透明化提升各方主体的协同效率。

协作模式的创新聚焦于医疗生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重塑。推动医工交叉融合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通医院、高校、科技企业的能力闭环——临床需求通过技术转化平台直达研发端,企业工程化能力反向赋能医疗场景迭代。例如,影像科医生与AI工程师共建标注-训练-验证的协同工作流,使算法模型持续吸收临床经验实现进化。同时,建立区域医疗资源的“云共享”机制,通过5G切片网络实现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基层机构的床位资源、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设备资源在虚拟化平台上按需组合,形成弹性供给的医疗服务能力池。

动力机制的创新关键在于构建知识价值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建立“技术贡献度+临床价值量”双维考核体系,将AI辅助诊断系统的使用效能、物联网设备的创新应用等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激发技术采纳的内生动力。通过智慧管理驾驶舱构建运营指标的动态监测网络,当设备使用率、病种成本等关键参数偏离阈值时,自动触发资源配置优化方案,形成“监测-预警-干预”的闭环反馈。这种机制设计将医院发展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使技术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患者获得感与运营效率的双重提升。



三、 “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的前景展望


3.1 技术架构的革新驱动服务模式升级

基于云原生与微服务的新一代信息平台,通过“双中台”架构实现临床数据与运营管理的深度耦合,使医院具备动态适应技术迭代的“数字韧性”。5G网络切片技术与医疗物联网设备的无缝衔接,将推动远程手术指导、实时生命体征监测等场景突破空间限制,构建“无边界医疗”服务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则可能重构医疗数据确权机制,在保障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激活健康数据的流动性,催生个性化健康干预、精准药物研发等创新业态。

3.2 服务模式向全周期健康管理延伸

未来的智慧医院将超越传统诊疗场景,通过可穿戴设备、家庭健康终端与AI健康管家的协同,形成“院前预防-院中治疗-院后康复”的全周期闭环。当患者电子健康档案与城市健康云平台深度联动,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预警等公共服务将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的转变。这种服务延伸不仅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通过健康数据的持续积累构建起疾病预测模型,推动医学研究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3.3 管理效能从经验决策向算法优化跨越

基于DRG/DIP的智能控费系统与物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结合,使医院运营从“成本核算”转向“价值创造”。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分析设备使用率、能耗曲线与诊疗路径的关联关系,实现资源配置从“经验决策”到“算法优化”的跨越。这种管理范式的进化,不仅释放医护人员的行政负担,更通过运营数据的实时反哺形成“管理-临床-科研”的协同进化机制,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重构的双重驱动,正在重塑医疗服务的价值体系。其本质是通过数据要素的全域流动,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精准化、服务模式的人本化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赋能,智慧医院将突破单一机构的物理边界,构建起覆盖预防、诊疗、康复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网络。在此进程中,需持续强化标准体系建设以保障数据安全与互操作性,深化医工协同以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完善治理机制以平衡效率提升与伦理风险。

图片

参考文献


[1]王恒,赵禹.智慧医院数据安全管理的基础建设与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24,44(12):96-98.

[2]丁嘉鹏,李瑞,赵艳焱.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医院智慧财经系统建设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24,44(11):82-84.

[3]张倩,于海英.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智慧化管理体系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24,44(08):60-62.

[4]程楠,罗慧中,程煜华,等.河南省三级公立医院智慧管理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2024,28(08):34-38.

[5]姚宏武,李佳熹,索继江,等.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4,34(07):1105-1110.

[6]樊正康.基于物联网视角探索医院智慧化建设——评《“互联网+”时代智慧医院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23,(04):100.

地址:北京海淀区安宁庄东路甲16号6号楼2层

电话:010-62928218      邮箱:zgyyhqw@163.com

京ICP备2025113583号 Copyright©2014 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All rights Reserv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840号 版权所有: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医院后勤与安全保卫分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学术论述依据,如有不妥请直接与本网站联系。

ewm

扫码关注公众号

客服电话
010-62928161